家长学校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部门 > 政教处 > 家长学校

家庭教育阅读圈——你能正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吗?

发布时间:2015-11-27

小的时候,父母谈对孩子的期望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我希望孩子将来自食其力!”“我希望孩子将来考个大学!”“我希望孩子将来去当个兵!”“我希望孩子能有点出息,走出山里,去外面看看。”……

慢慢长大了,发现好多爸爸妈妈都希望孩子将来走一条最佳选择的路,于是我的印象中好像开始发现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响起,我不想走那条你为我铺好的金光大道!”

当了妈妈,特别希望孩子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有强大的内心力量,能按照自己的梦想和意愿走一条自己想要探索的路。结识了越来越多的父母后,才发现身边的父母大都有这样的愿望,希望孩子可以拥有强大的内心,自由的意志,可以享受选择的自由……但问题出现了,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对自己内心的期望视而不见,善良而年轻的父母担心对孩子的期待会束缚孩子,会阻碍孩子的自由探索。

其实,无论你面对、还是视而不见,你对孩子的期望一直都在那里,它深深地影响着孩子成长,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和孩子的关系。

父母的误区是,以为目标就会束缚孩子,所以回避自己对孩子的期待。但事实上,期望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父母的逃避是在用各种否定的声音去对抗自己内心的声音,自己难受,孩子也无法在父母这里得到最宝贵的确定感。

目标,愿望,动机,都是在描述一个人的行为的指向,生而有之,从不间断。一个孩子呱呱坠地,逐渐有了意识,然后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去了解和控制这个世界,周围的人,所以目标和期待几乎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我们的期待给我们带来了各种不同的感受,喜怒哀乐…… 孩子的成长、孩子的行为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欣喜、失望、生气和难过等各种感受的背后,都能看到我们对孩子的期待。我们也可以通过孩子带给我们的感受,反过来了解自己内心的声音,到底我们期望的是什么,这种期望有多强烈?了解自己的期待,就能更清楚地知道如何既实现期待,又可以减少期待本身带来的压力和不快感。

很多父母不愿意去面对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是怕自己的愿望捆绑了孩子,怕影响了孩子的自由选择。更多的父母说他们对孩子没有什么要求、高的期待,只要孩子开心就行。也有一些父母都希望孩子不要经历自己当年成长过程中的纠结和痛苦,希望孩子比自己幸福、比自己开心。但父母的选择也意味着自己的困——他们一面抗拒着自己内心固有的行为和思考模式,一面又在面对尊重孩子的同时被孩子的逐渐强大的控制感所威胁而深感挫败。所以父母常常两难,常常在两难中痛苦。也许煎熬本身就是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

孩子都是顺着父母的期望在成长。了解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是父母需要持续去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因为了解了期待,父母就需要在对孩子有期待的地方,做好耐心的准备。

在给父母们的咨询中,常常碰到特别man的爸爸不能理解自己的孩子怎么总是特别Rua(弱);善于动脑筋解决问题的父亲很头疼为什么自己的儿子似乎更喜欢问怎么办、特别害怕说错;勇敢的妈妈,苦恼于自己孩子的胆小;特别重情义的父亲,特别无法忍受自己的孩子那么矫情、那么多事儿……

其实父母是看到了孩子的行为表现不令人满意,而没有看到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强动机,高要求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即便一些孩子表面上表现出来似乎无动于衷,似乎不感兴趣,好像成就动机特别低。但是,父母仔细观察总能在孩子放松的时候,看到孩子那么想把事情做好,那么想取得特别好的成绩,那么想争得第一。所以等待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获得成功的过程对孩子是多么宝贵,有时候甚至是要原谅孩子做得不好。

身为管理者的父母,往往容易在影响力上对孩子有更多期待,所以孩子在社会交往、问题解决、冲突处理这些方面的行为表现也更加关注。但往往关注的结果是父母更容易发现孩子在这方面的弱,孩子也许遇到冲突特别容易哭,也许容易受困于孩子们之间的控制游戏特别无措,也许完全不敢站出来振臂号召……要知道孩子往往是被内心的害怕和担忧困住,而不是被外部的情境所阻挡:有些孩子是对自己设置的期望值高,无法达到容易难过;有些孩子是因为太想自己很快就能像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同时又有能力判断现实的能力,所以无法与内心的沮丧感共处而痛苦。事实上,孩子们在他们特别想做得更符合父母期望的方面,长期与沮丧感为伴。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支持,需要的是父母在耳边告诉他:没关系,不用太着急!